静宁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41年,由陇上著名教育家王尔全先生在明代嘉靖年间庙学基础上,依托静宁文庙创办。初名“静宁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静宁中学”,后八易校名,隶属关系数次变更。2002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过渡为独立高中,2020年更名为“静宁县第一中学”至今。学校占地面积175亩,现有教学班54个,学生2400多人,教职工276人。
学校始终秉承“修德 立身 勤学 自强”的校训和“打造激情校园,办有生命力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按照“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人为本、亲和大气、勤奋自强、追求卓越”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合作”的教风和“笃行、勤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学校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4万余名合格学生,为北大、清华培养了89名优秀学子。
学校多次受到中央部委、省市县表彰。2008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第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2017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殊荣;2019年,学校荣登全国500强中学之五大学科竞赛“省一”排行榜,排名全省第三位;2021年,北京大学博雅计划、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在甘肃录取比率公布,静宁一中位居第七,被认定为甘肃省十大名校之一。学校先后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授予“优秀生源中学”称号。
一、坚持党的全面引领,筑牢学校发展基石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依法依规履行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坚持把支部建在教育教学和服务保障一线,成立文科、理科和教辅后勤三个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互促提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政策形势报告会等政治理论“宣讲课堂”、重走长征路等校外实践“研学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二、加强教师全面培养,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有机融入学校办学历史和静宁教育精神,始终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涵养,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支持者、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领者。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围绕“名师创名校,名校出名师”的发展思路,狠抓“名师”培养工程,先后培养出一批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陇原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标兵。积极发挥老年教师的余热和中年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目前,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陇原名校长1人、陇原名师1人、省劳模2人、省园丁奖获得者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11人;平凉市领军人才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6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平凉名师3人;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9人,高级教师92人。学校在省、市、县三级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静宁一中九大学科校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注重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创新教研形式,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县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线上线下定期结合开展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形成研教、研学、研评、研考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常态化落实集体备课、先导课和个性化辅导制度,努力打好课堂教学“金牌”和师生感情“银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标,在传授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应用能力、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坚持落实“一线六步”(一线是以练习为主线,六步即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点训练、感悟反思、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认真践行“低起点、高落点、缓坡度、小步伐、稳推进、快反馈、抓两头、促中间”24字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县域内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县域集团化办学,定期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等教研活动,协同促进全县普通高中教育不断提升。
四、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办学层次
自2014年开始,县上对城区三校生源结构进行了调整,一中学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致由中考城区三校前400名中的310名学生和中考城区三校后2200名中的500名学生组成。学生差异大,开展高效教学难度大。为了切实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分层分班、分层教学模式。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精准培养、因材施教”原则,构建了“分层教学+个性辅导+资源整合”培养模式。分物理方向和历史方向专门设立了尔全班(物化生组合)和弘毅班(史政地组合)。尔全班的生源为当年中考全县前40名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免试选入;弘毅班的生源为当年中考前400名中文史学习有天赋、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远大理想的学生。尔全班和弘毅班实行学生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认真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吸纳社会资源,改革科学课程体系、增加探究性实验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一人一策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等方式,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积淀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力、创新力、意志力和抗挫力。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和成都七中达成合作协议,在三个年级尔全班、弘毅班实施“远程协同、双师育人”直播教学,实现备课、授课、作业和考试“四个同时”。每周一次的联网备课会,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主要按照成都七中老师的教学节奏参与学习,学校相关教师担任“线下助教”,课前预习、课中补充、课后答疑、作业批改全程跟进,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消化吸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明显,自2018年以来,学校已为清华北大培养了45名优秀学子,为C9院校培养了194名优秀学子,为985院校培养了838名优秀学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
五、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2024年初,学校积极参与甘肃省“强县中”项目申报,并顺利通过项目审批,成为甘肃省2024年为民实事“强县中”项目支持的20所县域普通高中之一。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方面,总投资1910.31万元,完成对教学楼维修改造、校园管网改造、田径场维修、1#学生公寓楼维修、高考标准化考点建设、学术报告厅改造等工程;在提升智慧教育水平方面,总投资259.17万元,完成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在拓展教育资源建设、建强师资队伍方面,总投资108万元,引进国家、地方免费师范生等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10名,弥补了学校教师缺口,选派教师120多人次赴山东青岛、四川成都、湖南长沙、辽宁沈阳、陕西西安及甘肃兰州、陇南等地名校参加专业培训和跟岗学习。积极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名校的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专题科普讲座5次。“强县中”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学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精准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2024年,学校通过省发改委争取教育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3280万元,建设科创楼,2025年9月完工。科创楼的建成,将进一步助推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六、接轨现代教育技术,数智赋能内涵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成心理咨询中心、STEAM教育基地、3D打印教室、智慧教室、机器人教室、智慧书法教室等现代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教师运用录播教室、一体机、电子白板、电子班牌等现代化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及时关注“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新进展,加强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培训,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的实施途径,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逐步实现教学、教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充分融合,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的数字环境,为学校特色发展和师生个性化教与学提供有力支撑。
七、深化学生德育工作,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积极倡导“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的大德育观,深入发掘学科德育作用,形成了“五个一体化”(德育课程一体化、校园文化一体化、德育实践一体化、多方共育一体化、德育管理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活动实现育人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学校的大型活动都实现了特色化、系列化、届次化开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活动育人以“一训两育三礼四节”(一训:军训;两育:法制纪律教育、文明健康教育;三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礼;四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为载体,落实在了“一月一主题”德育系列活动之中,彰显了过程育人原则。学校还积极发挥社团、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学校现有以文学、校园广播、通用技术、管乐、陶艺、剪纸、印染、羽毛球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人工智能、艺术、体育五大类27个精品社团。要求高一学生每人必须参加一个社团,社团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每学期进行一次社团成果展示。高一高二两学年节假日,学生至少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目的地既有界石铺、六盘山、延安等红色圣地,又有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还有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要求学生高中三年必须完成1-2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成果平均每年通过校级鉴定80余项,通过市级鉴定30余项。社团、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发展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搭建了平台。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主线,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先进文化,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静宁文庙的文化价值进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渗透着文化,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校训、校歌、校徽、校史馆等资源和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平台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蓬勃发展的静宁县第一中学正在朝着“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学生向往的陇上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优质高中”目标迈进!